《红楼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时间:2025-05-21 13:10:41
《红楼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书心得1

开辟鸿莺,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题记

苍生浮华,寻得凄清漠落之文感其哀伤;俗世妖艳,觅一温婉女子忧其残年。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她倾国倾城,便有得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的他“为伊消得人憔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多愁多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才叫世人为她忧虑,心疼她的弱不禁风。

见残花落泪,观落叶伤感。这怕是对她最合适的描述了。然而她自己,也似残花落叶般无依无靠,飘零不定。她不喜欢封建不喜欢循规蹈矩,却也只能依靠自己,这铸造了她不同世俗的眼光,最终换得的难免也只有不被世俗理解的无奈,只有孤冷,只有寂寞。最终,泪水静落,那样地悄无声息。凄美的语调中,传来一句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在那般的大观园中,她的生活是这样的。像是被踩碎的残花吗?她是被现实蹂躏着灵魂的女子。

她是有着如此不堪一击的人生。

然而她是诗意的。

她是尘世中梦一样的女子。

她诗意地活着,死去时,也是在写一首诗,一首凄婉的诗,一首凄美哀婉的长歌。她是一个把生死都作为行为艺术来处理的诗性女子。——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世间,有美。每种美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人。却只有她的美,她的气质,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她的诗,唯美,凄婉。

也许她的生命短暂而哀伤,也许她连爱恋都是不被祝愿的幻想,也许她活生生的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祭祀品,但毋庸置疑,她依旧是美的。——残缺的人生,惹泪的伤痕,是她最诗意的美。

她伴随着泪的咸苦,在飘飞的花瓣中消失,一身傲骨的她,孤零零的来,又孤零零的去。留下的令人扼腕的惜,是令人窒息的美。

《红楼梦》读书心得2

最近又开始看《红楼梦》,当看到薛宝钗为博得别人一个赞赏的眼神,连过生日看戏也得“捡贾母喜欢的点”,处处以别人为重,最终忘却了自己,真切地体会到她其实多么的可怜可悲。也曾经用“现代”的眼光看林黛玉,觉得她孤傲清高,不合群,真的是个活在海市蜃楼里的无用女子。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让读者感受到世间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他的出现那么纯洁自然,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他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她执着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清纯,她是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叹息的是他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纵是大观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没有他依靠的亲人,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有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是悲剧的起因,不如把责任轨道指向万恶的封建社会。当“血泪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咱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要说的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我不由也开始同情她了。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这也是可悲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悲哀。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对于她的一生,曹公应该也是叹惋吧!

红楼梦中的爱情纷繁,让人感触颇深。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诗歌等各类文学文艺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现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在十二钗的群访种师中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相聚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首《好了歌》告诉我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是结束,也是了却、了结、了悟。只有这样,“好”才有意义。世俗人就是做不到“了”,所以就觉得不好。世间荣华富贵终是一场梦,是虚幻的。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木石前盟。可到头来他们的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悲剧展现了人间的富贵繁荣从发际到衰弱的历程。

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是最清高,最孤僻,最多愁善感的。然而也是最具才华的。她有思想,有志向,有个性,属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代高尚女性。但是,她过于自尊。在她眼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方。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她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正因为这种性格,她最后悲哀的含恨而死,空想了一辈子爱情梦。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因为爱情,最后还是含恨“魂归离恨天”了。

而本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新新人物。他不会因为自己生得须眉男子而在女性面前自骄,却说:“男儿是泥作的骨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女性面前由衷的自惭形秽,何尝不能说这是千百年来的千古奇事!他更是把林黛玉是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在爱情方面做了执着的表露。但是,在那个时代,爱情没有自由,儿女的婚姻大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个错误的婚姻使绝望中看破红尘的宝玉遁入空门——他悟到了人生的空幻。

另外,十二钗中的这首判词让我回味无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着实让人敬佩,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女子,竟能把赫赫荣国府管理得这样井井有条。可惜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算计了一辈子,死后得到的只是一张破草席。一切都是空虚的,真真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最后,《红楼梦》的“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结尾,让读者悟到了家衰人死万事空的真谛。告诉我们,富贵不过是时间的流逝。这段时间过去了,任何幸福繁荣也消失了。所以任凭你现在有什么七情六欲,时间过去了,结局也正如风月宝鉴的反面一样,是骷髅,是尸骨,是死亡,是空虚,是一场梦而已。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可以度化人的书。

《红楼梦》读书心得3

……此处隐藏7081个字……的女儿。

“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虽然身体过于胆小,但态度自然浪漫”,这是林黛玉初入嘉福时留给大家的印象,——她温柔文静,病怏怏的,与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黛第一次见到她时,两个人都很熟悉她。宝玉评黛玉道:“闲静之时,如一朵美花流水照,行动处如一株弱柳。心知多干,病胜三分。”综上所述,贾宝玉认为林黛玉懦弱、美丽、聪明。

“病美”,我们应该在上面有过很深的体会,而“聪明开明”则大多体现在《红楼梦》。在第38个故事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在莲藕馆饮酒、吃螃蟹、赏月。湘云拿着诗让你创作,然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观念更新,只好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并称赞她的诗:“妙就妙,不显生硬叠叠”。黛玉抓菊花的诗,意思其实是拿薛宝钗比。虽然很多人觉得黛玉和宝钗一样聪明,但我个人觉得黛玉略胜一筹。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能有这么多才华是很难得的。然而,林黛玉虽然才华横溢,自命不凡,却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遭受“风刀、霜剑、严武”之苦。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新婚之夜,她含泪而死,依然以这样的悲剧结局收场。

《红楼梦》读书心得13

夜深了,月光如水。我合上书,站在窗前抬头仰望天空,满天的繁星都在眨着它们明亮的眼睛,而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红楼梦》中的一幕幕情景。

恍惚间,我也仿佛来到了大观园感受到了那里的一切,也似乎看到了大观园里姑娘们的倩影,也听到了她们爽朗的笑声。黛玉,轻移莲步,顾盼多情。两弯似蹙非蹙涓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眉尖若蹙,且唤颦颦。外祖母赐与你鹦哥,即是以后与你日日相伴的“一片真心为姑娘”的紫鹃。荣国府收留了你。

在这个到处承载欢笑的大家庭中,原本就体弱多病的你,该怎样开始并继续你的生活呢?还好你遇到了宝玉,那个知你懂你的人。有人可以陪你说笑,在你掉眼泪的时候安慰你,不开心的时候给你讲笑话逗你开心,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你在大观园中小心翼翼的生活,承受了本不该由你那个年龄承受的一切,在你小小的心中,究竟有多少的委屈和迷惘,多少的孤独和痛苦?而这些也许你只有自己全部承受,找不到可以倾听心声的人吧?也许人这一辈子的宿命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虽有一个疼你、爱你、关心你的人在你的身边陪你,可他却给不了任何你想要的,上天还是跟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切的努力还是抵挡不过重重的阻碍。

也许幸福,快乐,对你来说只能是奢望。因为你无法忍受一次次期望带来是失望的恶性循环,其实你真的很脆弱,你不坚强,虽然你很勇敢。

为何你总是强颜欢笑,不敢向众人表达真实的自己,其实你很善解人意,不是吗?寄人篱下的你一无所有,剩下的也只有一丝丝可怜的自尊而已了吧。为何你总是闷闷不乐?是孤独,是寂寞吗?也许你也想想像其他姑娘们一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可是你却做不到。因为你怕。

你的才气,你的美丽,你的清高,你的委屈,眼眸深邃的忧伤,嘴角洋溢的温柔,只有懂你的人懂你。

在那繁星闪烁的夜空里,你是我心底最亮的一颗星。

《红楼梦》读书心得14

我没有正儿八经谈过恋爱,但是我对自己未来的她有着非常清晰的选择。没有林黛玉的才华和美貌,也没有薛宝钗的能力与风情,她应该是像探春一样。

探探出场不多,却为我塑造了一位完美的妻子形象。出身贾府的她贵为小姐(小妾生的庶出),没有一点儿架子,拜托贾宝玉给她买市井小玩具,高贵却不失童真。

假期已经把《红楼梦》翻了两遍了,到现在还能回忆起探探打人的场景(原因大概是这样滴:贾府后来比较混乱,宝玉她妈和凤姐姐想借机搜查下人,就让凤姐姐和下人王善宝老婆去搜查,到了探探那里,结果探探说“我平时对下人管的严,很清楚她们,搜我可以,搜我的丫鬟不行”,你瞅瞅这女人有多好)。

我以前也幻想过自己的另一半,以前觉得女朋友应该漂亮,还不时地撒个娇,现在只能说以前的我太年轻,找个林妹妹真的好吗?(根据原文,林妹妹和宝姐姐是真的非常漂亮)我自己能驾驭那样一个女人吗?为什么说探探是最完美的妻子,是因为她在关键时候非常的明理,在凤姐生病之后,她展现了极高的管理才能,如果把她和宝玉调换,贾府的命运很难预料。

她管理下的贾府丝毫不比凤姐的差,甚至更好,可是凤姐病好后,她立刻放权,继续成为了小姐,正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探探虽然是庶出,但是她从来不自卑,反而活得比迎春和惜春更有地位,人缘也更好。如此有能力的人却无法参与贾府的管理,也是一种悲剧。

探探最优秀的地方是她兼具了男女双重性格,男性的果敢,女性的细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很好地平衡了这种品质,最后全身而退。

一位合格的妻子,应该早就摆脱了小女生的稚嫩,可探探能在十六岁便具备了一位成功女性该有的能力与魄力。年芳二八,便看出贾府弊端,操持改革,如此女人,贾府的人没发现,没重用,真是瞎了狗眼。现实生活中很多有能力的人又何尝不是因为偏见而被排挤。

可惜《红楼梦》没有结尾,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幸运。探探的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样的人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留给我的只是对她的惋惜和同情。根据原文的伏笔和推测,探探最后应该是被送去和亲了,这样完美的女人,我想曹大家应该不舍得让她遇见一个狗男人吧!当贾府其他人被命运摧残的时候,我想探探在她余生的那个世界,遇见了一位爱她,疼她,支持她的男人。

现在,我准备第三次阅读《红楼梦》,我知道现实中很难找到探探一样的人,我也只能在书里去发现她更美的地方

《红楼梦》读书心得15

再次翻开《红楼梦》,慢慢地看着,心也渐渐幻化了进去。金陵十三衩的红颜薄命,应顺了贾府的一路兴衰。就拿钗黛来说,从林黛玉的“恨无缘”,薛宝钗的“误终身”,到贾宝玉悬崖撒手断尘缘,满纸无奈亦真亦假,曹雪芹写得出神如化。

一本《红楼梦》,我已读了很多遍,但始终似懂非懂。贾府,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家族,竟衰败得如此凄凉。

黛玉六岁丧母入京之时,贾府正盛,纨绔子弟沾花惹草乐逍遥,大家闺秀习文识字妆娇娘,那“护官符”中描写那时盛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可知贾府之昌盛。可叹之后大观园中人渐少,尤二姐吞金而亡,尤三姐为情自尽,晴雯等均被逐出,贾氏也衰败了。黛玉死后,贾府被抄,败落得一塌糊涂。尽管日后宝玉贾兰中举,贾府复兴,但曾经的红楼昌盛已不复存在。

每次想到贾府的衰落,我都会感慨,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大家族败落呢?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吗?我无法读懂!

合上书的一刹那,在感慨《红楼梦》中人时,我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中国共产党让我们的民族由弱变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很庆幸成长在新时代,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会谨记的教导,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

《《红楼梦》读书心得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